基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心讲座不同P2Y受体抑制剂在CY
TUhjnbcbe - 2021/3/28 4:33:00

自年首度证实阿司匹林可经COX-1路径抵抗血小板聚集以来,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不断问世,临床研究人员见证了双嘧达莫、西洛他唑时代的兴起与衰落,也迎来了如今P2Y12受体抑制剂盛行的新时代。然而,在广泛应用的同时,氯吡格雷“抵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引发了临床医师的思考。为克服这一临床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尝试了加大用药剂量、更换药物等方案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氯吡格雷抵抗带来的临床“困境”

不同于替格瑞洛、普拉格雷这些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物,只有15%可通过肝药酶代谢为活性产物(SR)发挥药效,在此过程中,CYP2C19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然而,不同个体CYP2C19的能力因基因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1–3,具体可细分为超强代谢型(UM)、强代谢型(EM)、正常代谢型(NM)、中等代谢型(IM)以及不良代谢型(PM),这就引出了目前临床上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氯吡格雷抵抗。

早在年,美国FDA便发出黑框警告,指出该药在氯吡格雷代谢不良者体内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发挥药物作用的活性形式,药物疗效显著降低。多方研究人员亦有针对性地对基因多态性会否影响氯吡格雷药代动力学反应的问题进行了探究。既往研究发现1,CYP基因多态性会影响药物浓度,从而导致患者抗血小板疗效的个体间差异;而在抗血小板治疗中,临床研究人员最为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讲座不同P2Y受体抑制剂在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