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E-3S和E-4T的来源及其苗期耐热性的差异。
图2.在田间条件下比较E-3S和E-4T成株期耐热性的差异。
图3.利用E-3S和E-4T衍生的遗传群体将TaHST1精细定位于4AL染色体臂末端的0.Mbp区段。
图4.通过基因组重测序以及分子标记技术分析TaHST1定位区间在E-3S和E-4T间的差异,发现E-3S在4AL最末端的0.Mbp区段存在大量的核苷酸序列缺失。
图5.4AL最末端0.Mbp区域含有的19个高可信度基因(蓝色方框)在10个泛基因组计划测序品种中的多态性分析,白色方框代表基因缺失。
图6.TaHST1区段的单倍型分析。利用5个分子标记对来自全球的份小麦种质材料进行单倍型分析,共检测到15种单倍型,其中Hap1(E-4T)、Hap2(E-3S)、Hap3和Hap4为主要单倍型类型。生态环境和人工育种对Hap1有一定的正向选择作用,但当前Hap2在国内外小麦中的频率仍然很高。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Hap1的频率,有利于尽快提升全球小麦的耐热性。
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后翟会杰和王道文实验室已出站博士后蒋枞璁、赵悦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道文研究员、张坤普副研究员和李广伟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鲁非研究员和李义文博士、黑龙江农科院张延滨研究员、河南科技学院欧行奇教授以及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MatthewReynolds博士等也参与了本项研究。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YFD和YFD)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M)和河南省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