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全球新发癌症万例,中国新发癌症万,中国新发癌症人数位居全球第一,肺癌新发人数82万,仍占据中国新发癌症的首位。
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专家发现识别基因突变对于治疗肿瘤有着很好的作用,如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基因检测能够在医学检查、治疗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为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邵建永教授对NSCLC患者基因诊断进展与思考进行分享。
背景
肺癌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具多种致癌驱动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约占84%);NSCLC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是腺癌,在腺癌中根据不同的致癌驱动突变可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
一、EGFR20外显子插入和ALK融合突变特点及流行病学
01
EGFR20外显子插入突变是常见EGFR突变类型之一
EGFR驱动突变主要集中于外显子18-21中,EGFR20外显子插入是仅次于EGFR19外显子缺失和EGFRLR的第3种最常见的EGFR突变类型。
不同于常见其他EGFR突变类型,EGFR20外显子插入突变具有高异质性:对EGFR-TKI不敏感,尤其是对一代二代EGFR-TKI较不敏感。经COSMICv89统计例病例显示,EGFR基因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形式有64种,最常见的是D_NinsX(占比28.29%),其次是V_DinsX(占比为25.85%)(如下图)。
非小细胞肺癌另一常见驱动基因为ALK融合,目前已确定了至少26种具有功能活性的ALK融合变异体类型。最常见的ALK融合伙伴是EML4,在所有非小细胞肺癌ALK重排中占83.5%,不仅比例较高,而且存在多种变体异构体。
对比分析国内外ALK融合情况,ALK基因融合在我国NSCLC中的发生率约5.6%,其中腺癌的发生率为6.6%~9.6%,鳞状细胞癌中发生率可达3.7%。西方国家ALK融合发病率为3%-7%。
经过对例中国NSCLC患者单中心调查发现,从年龄上,中国NSCLC患者ALK阳性较阴性患者更年轻。同时,晚期患者阳性率高于早期患者(P0.05)。
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时代下,EGFR20外显子和IALK融合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针对不同检测人群、检测标本,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优化及遵守规范化检测流程,才能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获益。
二、EGFR20外显子插入突变检测进展
由于Sanger测序灵敏度低,实时PCR和二代测序(NGS)是检测EGFR突变的常用方法。目前,已有多个EGFR基因检测方法经NMPA批准用于临床,如ARMS、dPCR和NGS等。多家公司的试剂盒产品已获批。
由于尚无药物被批准用于具有EGFR20外显子插入的患者,针对该亚群尚无获批的检测方法。
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基因检测平台和技术的发展可推动精准靶向治疗不断进步。根据年的非小细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检突变检测中国专家共识,ARMS法作为成熟且常用的检测方法,对血浆EGFR敏感突变的敏感度有限,临床使用受到限制;ddPCR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目前报道的检测EGFR突变位点相对有限;NGS拓展了基因突变检测的深度和广度,但临床转化应用需要更多的数据积累。
由于异质性的原因,常用的检测EGFR突变的方法很难将所有外显子20插入的突变类型都检测到。NGS在检测EGFR20外显子插入突变功能方面更加全面,并且较Sanger测序和RTPCT检测更为精准。
NGS的高灵敏度,大大降低了基因组无法归类的患者比例。结合NGS的DNA分析和ALKFISH检测,无法归类的患者比例降低了24.8%(73.5%-48.7%)。当运用NGS综合分析(DNA+RNA)时,仅35.8%的患者无法归类。
三、ALK融合突变检测进展
伴有ALK基因融合的不可手术晚期NSCLC患者接受ALK抑制剂治疗,客观缓解率和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含铂化疗,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反之,ALK基因融合阴性患者并不能从ALK抑制剂治疗中获益。另一方面,伴有ALK基因融合的NSCLC患者预后差,无复发生存时间短。因此,ALK融合突变检测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所有经病理学诊断为肺浸润性腺癌(包括含腺癌成分)患者均需进行ALK基因融合检测,对经活检组织病理学证实为非腺癌的晚期NSCLC患者也推荐进行ALK基因融合检测。当初治患者进行ALK基因异常检测时,必须检测是否存在基因异位、融合、表达,可进行ALK融合变体亚型检测和易位丰度检测等。年中国非小细胞肺癌ALK检测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更新,推荐了Ventatna-D5F3IHC、FISH、RT-PCT和NGS四种ALK基因检测方法。
研究发现,NGS较FISH和IHC可更准确地预测ALK+患者的临床获益。NGS检测出的ALK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PFS显著延长(P=0.09),而FISH和IHC在预测克唑替尼的临床结局上并无区别(P=0.75和P=0.93)。但目前样本量较小,需更多数据来支撑观点。
四、基因检测的挑战与思考
传统基因检测方法覆盖基因有限,存在漏检风险,且可能因组织样本耗竭而影响后续检测,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所需。近年来,NGS检测的应用逐渐广泛,可用于NSCLC的早期发现、分子分型、用药指导、疗效预测、复发监控和预后评估等方面。
现阶段,NSCLC基因检测仍存在挑战。样本质量对于确保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所有检测实验室应定期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其次,从实验室角度来看,加快检测周期有赖于充足的基础设施和人员配;最后,需建立多学科肿瘤委员会,加强内科医生、肿瘤学家和病理学家之间的联系,并对参与诊断肿瘤标本和报告的医生进行指导教育,通过多学科协作来获取准确的结果判定。
NSCLC基因检测正在逐步规范化。新靶点和新检测技术都需要规范化,且规范化的结果在指南上需及时更新。例如,二代测序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中已成为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我国NSCLC诊疗临床规范使用NGS这一新型基因检测技术提供指引,提升精准医疗发展进程。
总结
肺癌具有多种致癌驱动突变,在个体化精准治疗时代,EGFR20外显子和ALK融合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另一方面,EGFR外显子插入和ALK融合突变因高异质性等特点,增加了检测挑战,传统检测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NGS因其高灵敏度以及大规模、高通量测序的优势,成为精准治疗的有力工具。现阶段,NSCLC检测仍存在样本质量、检测周期、多学科协作、结果判读/医师教育等问题,基因检测在中国共识正逐步完善,共同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规范化应用。
责任编辑
旺仔小馒头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合作联系邮箱:medical_live
talk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