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争议事件,让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以及其背后的基因编辑技术进入公众视野。
昨日,位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强烈谴责贺建奎的“成果”,未经严格安全伦理性审查即开展胚胎基因编辑;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调查核实;最初的媒体报道也从网站上被撤下。
值得注意的是,轩然舆论掀起这一天,正是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的前一天,贺建奎将作为明星科学家在此会议上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在此之前,“基因编辑”这个词多诉诸科学家的实验室,少有出现在普通人口中。
从基因编辑婴儿的消息发布,医院的伦理审核单,再到位科学家的联合反对声明,“基因编辑”正陷入一场争议漩涡中。
基因编辑的中国速度
盘点有关生命科学领域最近五年的报道,“基因编辑”四个字是高频词汇。实际上,“基因编辑”技术,至少在60年前就出现在科学界口中。
年,美国微生物学家卢里亚发现了细菌限制一修饰现象。在瑞士科学家阿尔伯、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史密斯等人努力下,相关研究不断进步;年,伯格首次在体外实现了两个不同来源DNA的人工重组,伯格因这项成就分享年诺贝尔化学奖。
年,多家实验室制备成功疾病模型。这种技术一般称为基因打靶(genetargeting)。随后经过完善与改进,上述技术在生命科学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卡佩基、史密斯以及另外一位科学家也因此分享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编辑婴儿”项目领头人贺建奎
基因编辑技术始于外国,但实际上,基因编辑的中国速度远超全球,争议如影随形。
年,中山大学教授黄军就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人类胚胎基因编辑。黄军就因此引来巨大争议,还入选了《自然》杂志年十大影响人物。
日本北海道大学生物伦理学家石井哲表示,黄军的研究虽规避了道德伦理问题,但依然引起科学界对于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后果的担忧。
年11月,《自然》杂志报道,医院肿瘤学卢铀教授以及团队已开展全球首例应用CRISPR技术的人体试验;年1月,《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医院卢铀教授所做的人体试验并非全球首例。早在年,安徽合肥的解放军第医院已在病人身上使用CRISPR技术开展治疗,合作方是一家名为安徽柯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创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黄军就获得了胚胎捐赠者的知情同意书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卢铀和解放军第医院的实验都是在体外进行基因编辑,最后将编辑好的细胞返输回人体内,相对来说比较保守。
而贺建奎的项目,从伦理审批到实验者挑选都备受争议,志愿者招募平台事后称不清楚具体实验情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负责人称感到“被欺骗”。
同时,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美国只允许将其用于实验室科研,英国严禁将基因修饰后的胚胎植入到子宫内培育。但中国法律禁止克隆人,却没有明确禁止基因编辑。对于这一技术的应用,法规上实际存在空白。
潘多拉墨盒如何关上?
贺建奎事件发生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两位共同发明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华人生物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分别发表声明表示反对。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两位共同发明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发表声明表示反对。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两位共同发明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发表声明表示反对。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