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
初中的时候,生物学科就比其他学科低了一筹,中考只取卷面分数的60%,有的地区甚至不计入中考成绩。到了高中,大哥依旧是大哥,小弟只剩咱一个;曾经患难与共的地理小姐姐去了文科组,文科三姐妹相互关爱,平起平坐。而在理综试卷上,咱却只有90分,有的地区甚至只有80分,活生生的变成了理综小媳妇。几十年来,咱空有一身本领,却难被赏识,纵有万千苦楚,更与何人说?如今新高考改革,生物学科的地位也终于上来了,再也不用担心学好生物没有优势的尴尬局面。现在大家都是拥有分的选考科目,要是再小瞧咱们生物,那你可是要吃大亏的。想要知道我们生物学科的具体变化,就继续往下看叭!
摘要:年,湖南、江西、河南等多省市将跟上新高考改革步伐,全面实行新高考模式。在新高考模式中,将给予学生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和自由度更高的选课模式,对于新考生们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首先,十二君将从实施时间、政策内容、题型变化三个方面对新高考政策中“生物”板块进行详细解读。
一、新高考下的政策和题型
(一)各省市执行新高考政策时间
年(“3+3”模式):浙江、上海
年(“3+3”模式):北京、天津、山东、海南
年(“3+1+2”模式):江西、河南、四川、湖北、广东、江苏、河北、重庆、湖南、安
徽、黑龙江、辽宁、吉林、贵州、山西、福建、西藏、内蒙古
年:青海、陕西、云南、甘肃、宁夏、广西、新疆
(二)新高考政策的内容
新高考政策中最主要的变化时取消了文理分科,改为“3+3”模式,后改为“3+1+2”模式。
“3+3”模式: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三科,学生在文理六科中任选三科。
“3+1+2”模式:“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必考;“1”是指在物理、历史两科中二选一;“2”是指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四科中四选二。
新高考语文、数学、外语每科分,总分分,计原始分;物理、历史每科分,计原始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每科分,单科分数按等级赋分规则计入总成绩(赋分等级分为A、B、C、D、E五个等级,最低等级赋分为30分)。
(三)新高考政策中生物的总体变化情况
1.从理综变为单科(分值)
2.没有选修、必修之分
选择题中出现选修内容和相关知识点,非选择题中的选修大题为必做。
3.试卷题量分布:
(四)题型变化
从北京、山东高考模拟试卷入手,具体分析其中的题型变化。
北京(5+3变15+6)
新高考试卷由80分提高到分,题量明显变大,题目难度明显增加。
选择题(30分):5道,每题6分→15道,每题2分
非选择题(70分):3道,共计50分→6道,共计70分
①考查信息处理和科学表达能力进一步加强。
如:年海淀区校级三模·16题
本题就是一道典型的材料分析题,以诱导干细胞为背景考查干细胞的特点和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干细胞的来源、类型和特点,把握各种干细胞的应用情况,能够根据材料信息理解诱导干细胞与体内干细胞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材料中的实例总结诱导干细胞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的干细胞的知识点和材料中的信息解决问题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①加大了阅读和文字的书写量。
②提出其他答题要求,比如说明结果和想法理由,谈到书写流程,对某一个方案进行评价,列举措施,阐述一些技术和科学机制,对一些问题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如:年北京模拟·20题
在第(5)问中提出了新的答题要求,要求学生选择认为合理的方案,并阐述理由。题目虽然难度不大,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何拿到本小题的满分是一件难事哦。
③新题型:“未提及”的概念和“未使用”的术语让考生列举出,反向考学生一些内容。考生要把考题中的概念所在的大知识框架搞清楚,在大范围里将题目出现过的知识点摘出,然后再找出剩下的知识点。
如:年北京·18题
本题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高中三年“未提及”的概念,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看懂图表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山东
①题量大大增加,取消了选做题,为15道单选题(30分)+5道不定项选择题(15分)+5道非选择题(55分)。不定项选择题具有难度大、测试功能多、对能力要求高、评价准确等特点,要求答题者对生物学概念、原理准确记忆,全面理解,熟练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减少了单项选择题中经常使用的猜、估、蒙的可能性,其得分多少更能反映答题者的真实水平。这种调整更能拉开考生的分数档次
如:年山东省新高考生物试卷·18题、20题
不定向选择题中答案既可能是单选也可能是多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答题难度。
②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与全国卷基本相同;旧教材选修部分内容主要考查选修三基因工程部分知识内容,这是与新课标中新课程内容相呼应的。
如:年山东新高考生物试卷·25题
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和操作步骤,识记并理解基因工程中工具酶的种类和作用,把握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过程,理解启动子的功能和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的结构,掌握PCR扩增技术的操作过程和引物的作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③整体书写量大大增加,这是对学生要求进一步提高,也体现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考查。
二、新教材解读(人教版)
(一)科学家访谈的内容更新
原实验教材每本书开篇的“科学家访谈”,用科学家现身说法,以培植学生的科学精神;用我国科学家为例来体现我们科学研究的成就,以帮助学生养成爱国情怀。因此,教材修订时予以保留。鉴于原实验教科书中“科学家访谈”介绍的科学家多数年事已高,因此本次修订时对访谈的科学家做了更新。新教材5本书访谈的科学家分别是施一公院士、袁隆平院士、许智宏院士、方精云院士、杨焕明院士。各模块访谈的科学家都是各研究领域的杰出人物,所做的科学研究工作与各册教材主体内容有密切关联,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学生易于理解,因此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旧版教材科学访谈新版教材科学访谈(二)课本的变动
将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拆分为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和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两本教材,将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合并为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一本教材。把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内容更加细化,将选修中的部分内容删除,加强学生对重点内容理解能力,减少学生对一些非重点内容的负担,让学生有深度的学好生物学科。
(三)章节的微调
将部分的章节内容进行顺序的改动,使得知识更具有连续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更好的连贯性。如“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从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移动到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中,细胞癌变的原理是属于变异中的基因突变,让学生更好的归纳和总结;选修三专题5的“生态工程”移动到选择性必修2第4章“人与环境”中。
例一:
变化为:
例二:
变为:
(四)内容的改动
1.新增内容
在原有的内容上新增了部分概念和知识点,如选择性必修1的神经调节中新增了“自主神经系统”的内容;选择性必修2的群落中新增了“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神经系统的结构补充,使得神经调节的内容更加完善,让学生更加清楚在神经调节的过程中各系统之间的功能与联系。
群落的季节性使得群落不仅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分布,在时间上也存在分布情况,让群落的结构更加完善,让学生能多角度的理解群落的特点。
2.部分内容的删减
对必修和选修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如删除了必修一第2章中“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内容;选修一专题4“酶的研究与应用”整个内容的删除。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个实验的操作难度大,效果不理想,不适宜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删除该内容不仅对知识的结构没有影响,还能减少学生的部分压力。
3.知识性内容的更新
(1)新教材对旧教材的部分名词的更改,如必修一将ATP的名称由“三磷酸腺苷”改为“腺苷三磷酸”;
ATP的结构简式:A-P~P~P,腺苷三磷酸更能体现出ATP的结构简式,让学生从名字和结构上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新教材对旧教材中的某些概念进行改动,如必修一中“细胞全能性”定义的改动。
旧教材定义新教材定义新教材对细胞全能性的定义,更加全面的概括了细胞的全能性,更好的解释了动物干细胞具有的全能性,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解释细胞的全能性。
三、如何学好生物
生物在高考中考的东西比较多、比较细、比较杂,因此生物学习重在积累,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而加深记忆。就目前高考改革方向以及教材修订方向来看,国家更加注重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理科性质的学科,拿生物来讲高考出题基本上以信息获取题出现,直接考察书本定义和概念的越来越少。所以生物一定要摆脱以往“背多分”的传统观念,而是要在背记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加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做到举一反三,要会依葫芦画瓢。不要觉得做了笔记就行了,不储备在大脑里等于没有,不要以为记住知识点就高枕无忧了,不会做题等于做了无用功。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从过程推结果,还要能从结果出发推过程,弄清楚原理最重要,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年新高考全国一卷(山东卷)第一题:
可以看到题中出现了什么S酶、M6P标志,还有囊泡的各种神奇转运,这些好像从来没学过,平时也很少接触。这一类就是典型的信息获取题,不仅考查对题目的理解能力,还考查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比如A选项酶的专一性指酶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而S酶会在某些蛋白上形成M6P标志,转化过来就是S酶催化了某些蛋白质加上了M6P标志这一反应,所以也就体现了专一性。其他选项也一样都是在理解题目情景的基础上与已学知识进行关联,多了一个理解转换过程,所以今年山东卷普遍一片哀嚎。生物变为单科之后题量有所增加,阅读量增加,还有要命的不定项选择题,生物高考难度会有所提升。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学习与复习方法:
1、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可以先从看教材开始,看一看教材的笔记,因为自己老师所教的肯定会比较熟悉。如果没有笔记的,可以着重看教材的黑体字部分并做好记号,遇到看不懂的马上看教材正文,看完正文还不懂就要做好重点记号有条件就上网查或者寻求老师同学帮助直至弄明白。这是熟悉教材,因为考试也只会从教材中出题。
2、想要进一步提升的还需要回忆加深记忆。看完书之后马上翻到目录,根据目录回忆书中重要的黑体字内容,比如必修一蛋白质这一节,看完教材之后马上能回忆起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3、掌握黑体字往往是不够的,这是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升华,就以上例子而言“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就可以推导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最重要工具,因此也是细胞干重中最多的物质。“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根据这句话仅仅知道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我们可以继续延伸下去,比如什么是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以及元素组成),氨基酸的种类有哪些(12种非必须、8种必须),氨基酸怎样构成蛋白质(脱水缩合),脱水缩合利用了什么(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中的-OH,另一个氨基酸氨基中的-H),失去了什么(-OH+-H=H2O),形成了什么(肽键),结果是什么(两个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中的-OH,另一个氨基酸氨基中的-H脱去一分子水形成肽键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二肽),弄清楚这些那么关于氨基酸的计算就非常简单了。
4、进一步了解黑体字了,还需要提升就要加深理解。就以上例子而言,我们清楚了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但是脱水缩合只是将氨基酸分子连在一起形成肽链而已。要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还需要经过进一步加工并且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氨基酸连接时,因为有20种氨基酸,那么一个二肽都有20×20=种可能性,所以氨基酸组成以及空间结构的的多样性就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5、经过以上还只停留在蛋白质层面上。我们知道蛋白质如此多样,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你会说氨基酸组成以及空间结构的的多样性就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那么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是随便选择的吗?答案肯定不是,这就涉及到必修二基因表达的内容,基因选择性表达,DNA转录成mRNA再翻译成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的顺序是根据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的,将氨基酸连接在一起的“工具人”是核糖体,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加工就形成了分泌蛋白。当然蛋白质不仅仅只有分泌蛋白,还有结构蛋白以及其他功能蛋白等。必修三中体液调节的抗体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应用中选修三所学的单克隆抗体,以及基因工程的目的是改变基因但是其结果依然是改变基因所决定蛋白质进而改变生物性状,到这里你会发现仅仅只是蛋白质所能牵涉的东西基本包含整个生物学科所学的所有。所以所有的理科知识学习都是连贯,只有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并结合生活实际去加深理解才能学好。
参考文献:
[1]《湖南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湖南省考试院
[2]《年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题型、分值公布化学生物等级考首增不定项选择题》,舜网-济南时报
[3]谭永平.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的高中生物学新教材.《课程·教材·教法》年11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年:5.
[5]谭永平.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修订情况简介.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