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基因编辑已获诺奖,快看看什么方向适合你 [复制链接]

1#

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Charpentier)和美国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A.Doudna)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的方法——CRISPR/Cas9,再次将基因编辑推入大众视野。

其实从基因编辑方法被提出以来此领域就不乏热点,那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探索一下基因魔剪的前世今生,以及时下的研发热点,看看什么方向适合你。

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A.Doudna)(来源:sciencebusiness)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靶序列特异性工程核酸酶来操纵真核基因组的新兴治疗手段,包括模型细胞系的开发、疾病机理的发现、疾病靶标的确定、转基因动植物的开发和转录调节。

由于基因编辑技术在促进基因组中序列的正确校正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优势,基于基因编辑的疗法正被积极地开发为治疗多种疾病的下一代治疗方法。到目前为止基因编辑系统历经3代,包括锌指核酸酶(ZF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子核酸酶(TALEN)和CRISPR/Cas9。

1.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nuclease,ZFN)

通常基因插入/删除步骤包括:(1)基因组的某确定区域双链断裂(DSB),(2)修正缺陷内源基因或引入外源基因,(3)DSB修复。

真核生物中的DSB修复有两种内源性修复机制: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或同源直接修复(HDR)。NHEJ在生物体内发生频率高,但准确性低。为了降低非特异性突变,提高基因编辑保真度,研发人员开发了一种工程核酸酶——锌指核酸酶(ZFN)。

ZFN技术诞生于年,直到年,Bibikova等第一次用ZFN的方法通过在果蝇中成功突变了yellow基因。ZFN是Cys2-His2锌指蛋白(ZFP)和衍生自FokI核酸内切酶的非特异性DNA限制酶的融合蛋白,可靶向的DNA裂解试剂,已被用作基因靶向工具,ZFPs在真核细胞中很常见,并与转录调控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相关。

ZFN的DNA结合域通常含有3个独立的ZF重复结构,每个ZF结构能够识别3个碱基,因而一个锌指DNA结合域可以识别9bp特异性序列,ZFN二聚体(含6个锌指)可以识别18bp长度的特异性序列。ZFN诱导的双链断裂易受细胞DNA修复过程的影响,从而导致靶向诱变和靶向基因的替换均以非常高的频率进行。目前最常用的ZF结构为Cys2His2锌指。

ZFN技术虽然实用,但易产生脱靶现象,因为ZFN作用需要两个FokI切割区域的二聚化,且至少需要一个识别单元结合DNA,一旦形成异源二聚体,就很可能造成脱靶效应,并最终导致DNA错配和序列改变,当断裂的数目超过了DNA的修复能力会产生较强的细胞*性。

ZFN另外一个缺点是亲和力不高,虽然经过优化设计后,用较短接头连接ZF模块可以提高其特异性,但利用此技术来获得高质量基因编辑产品还有较长路要走。

ZFN诱导双链断裂修复示意图[1]

2.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子核酸酶(transcriptionactivator-likeeffectornuclease,TALEN)

继ZFN后,第二代人工核酸酶技术——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子核酸酶(TALEN)于年诞生。TALEN作为ZFN的替代品与ZFN类似,包含与目的DNA结合域融合的非特异性FokI核酸酶域,该DNA结合结构域由高度保守的氨基酸重复序列组成,这些重复序列来自由*单胞菌细菌分泌的蛋白——转录激活子样效应物(TALE),包含33~35个氨基酸。

该技术利用TALE重复结构域中氨基酸序列与其靶位点核酸序列之间有着对应的「氨基酸—DNA」关系,从而能快速设计出特异性结合目的DNA的蛋白模块。目前,几乎所有工程TALE重复序列都使用四个具有高变残基NN、NI、HD、NG的域,分别识别G、A、C、T。

与ZFN相比,两者的成本都较高,TALEN的设计和使用相对简单,用时更短,虽然也存在脱靶效应,但TALENs比ZFNs特异性更高且细胞*性更小。但值得一提的是,TALEN比ZFN大,大概3kb的cDNA编码一个TALEN,而编码单个ZFN仅需1kb,这使得TALEN的递送更具挑战性。

a.TALEN示意图;b.TALEN结合并切割为目标DNA位点上的二聚体[2]

3.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dromicRepeats,CRISPR)

CRISPR/Cas系统是第三代基因编辑工具,是一种原核生物的适应性免疫系统,是细菌和病*进行斗争产生的免疫武器,用来抵抗外源遗传物质的入侵,如噬菌体病*和外源质粒等。

简单来说,病*感染细菌后将自己的基因整合到细菌基因组内用以繁殖,并通常在复制完成后杀死宿主细胞,为了回避这个致命的威胁,细菌进化出了强大的适应性免疫系统—CRISPR/Cas,它由一系列高度保守的短DNA重复序列组成,通常为21~48bp的回文序列或短的反向重复序列,这些序列之间被称为间隔子的可变序列片段间隔开,通常介于26~72bp之间,CRISPR阵列的第三部分是前导序列,其位于第一个重复序列上游,富含AT,约为~bp,包括必需的启动子序列。

Cas的全称是CRISPRassociated,是CRISPR基因座相邻基因,编码Cas蛋白,Cas蛋白提供了从入侵元件中获取新间隔子并靶向入侵元件所需的酶促机制。

基于系统发生机制和特定Cas蛋白,CRISPR/Cas系统目前分为六种类型,I~III型是研究最多的。每种类型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子类型,如类型I由IA到IF类型组成。每种类型都由所谓的特征蛋白指定,该蛋白以特定类型保守,但Cas1和Cas2基因似乎是通用的,被发现存在于大多数CRISPR/Cas系统中。Cas3、Cas9和Cas10分别充当I,II和III型的标志蛋白。

CRISPR/Cas9是目前研究得最多也是应用最成熟的基因编辑工具。下面小编以CRISPR/Cas9为例,介绍一下CRISPR/Cas系统的防御机制。

4.CRISPR/Cas系统防御机制

4.1外源DNA捕获

当病*首次入侵宿主细菌并将DNA组注入细胞内部后,Cas1和Cas2蛋白将扫描这段外源DNA,识别DNA中的原间隔序列临近基序(protospaceradjacentmotif,PAM),并截取原间隔序列(protospacer)整合到CRISPR序列前导区的下游,随后DNA进行修复。

CRISPR/Cas系统捕获外源DNA[3]

4.2crRNA合成

CRISPR基因组由三个部分组成:tracrRNA基因、Cas基因、CRISPR重复序列和间隔区序列。当病*再次入侵时,这些三部分被转录为tracrRNA,Cas蛋白和pre-crRNA。

tracrRNA具有发卡结构,pre-crRNA是由整个CRISPR序列转录而成的大型RNA分子。随后,tracrRNA、pre-crRNA和Cas9形成复合物,并且由RNaseIII在重复序列处切割将pre-crRNA加工成crRNA,从而形成由crRNA引导的crRNA:tracrRNA:Cas9核酸内切酶复合物。

crRNA合成[4]

4.3靶向干扰

随后,Cas9/RNA复合物随机扫描细胞中的DNA,首先寻找合适的PAM,识别出PAM序列后,如果被扫描的DNA序列与crRNA靶序列匹配,则Cas9/RNA复合体将从PAM序列后的前10~12个核苷酸解开DNA形成R-Loop。随后,Cas9的HNH核酸酶活性将切割crRNA互补的DNA链,而RuvC活性将切割非靶链,从而沉默外源DNA。

5.CRISPR/Cas9系统的应用

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的出现为人类基因编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它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特别是在遗传疾病治疗、疾病相关基因的筛选和检测、肿瘤治疗、动植物转化以及病原微生物的预防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有效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5.1遗传疾病的矫正

CRISPR/Cas9最受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课题组李大力研究员(右)博士研究生张晓辉

华东师范大学李大力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攻关,研发出系列超高活性胞嘧啶碱基编辑器(hyCBE),这一系列新的基因编辑技术针对碱基突变引起的遗传疾病,展示出基因治疗的巨大潜力。该研究于5月11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CellBiology发表。

“这一组碱基编辑系列新工具,在实现更高编辑效率和更宽编辑窗口的同时,仍然保持了其精准的工作性能。”课题组首席科学家李大力说。

▲杂志highlight评论《BaseEditingGoesIntoHyperdrive》同时发布的期刊评论中,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癌症生物学家以《BaseEditingGoesIntoHyperdrive》为题,指出这项“‘超级编辑器’为疾病建模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有效工具。”评论认为,李大力实验室的工作丰富了BE工具箱,扩展了应用范围,并证明了这些新工具具备更高效率和更宽范围的碱基突变能力,在动物疾病模型中精确的错义突变也显示其治疗潜力。“新型超级编辑器除了可应用于模型制作和疾病治疗,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BE工具技术性改造的认知以及获取决定编辑效率的因素,这将为新工具研发提供合理性的设计指导,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的发展进程。”该评论文章说。

活性百倍激升

精确构建遗传疾病动物模型

“以hyeA3A-BE4max为例,在所检测的靶点中,特定位点的编辑活性最高提高了倍。”李大力说,“通过胚胎显微注射,能在胚胎中精确改变单个碱基,直接获得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小鼠模型,平均效率提高了近60倍。”据介绍,该研究将Rad51蛋白的单链DNA结合结构域融合到Cas9与脱氨酶之间,极大地提高了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的编辑活性,拓宽编辑窗口,因此将其命名为超高活性CBE(hyBE4max);类似地还改造出具有更宽的编辑窗口和更高活性的hyA3A-BE4max,以及能更高效识别TC碱基模块中的C(胞嘧啶)而不引起其他C突变的hyeA3A-BE4max。除了能快速精确构建遗传疾病动物模型,hyeA3A-BE4max在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中也展现了显著的优势,实现真正单个碱基的突变,体外实验证明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一系列严格的实验表明,这一新编辑器具有非常高的精确性,没有检测到明显的DNA和RNA脱靶,证明了新编辑工具用于基因治疗的巨大潜力。

华东师大团队

在基因治疗领域发力前行

近年欧美国家已陆续批准了治疗腺苷脱氨酶(ADA)缺乏性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症、脊髓性肌萎缩症、β地中海贫血和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等遗传病的基因治疗药物。由于技术限制,已上市的药物存在不能长期有效或者诱发肿瘤的风险,因此科学家们不断开发新的基因改造的技术,期望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一次治疗终身治愈。以年发明的CRISPR/Cas9系统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最为火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刘明耀、李大力课题组在年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大鼠和小鼠胚胎的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基因修饰动物构建的时间由传统方法的18个月缩短到5周左右,解决了基因治疗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疾病模型构建的问题。随后利用Cas9技术修复了动物模型中的单个碱基突变,治愈了B型血友病,证明其在遗传疾病治疗中的潜力。然而,Cas9技术精确修复碱基突变的效率非常低,只有1%左右,很难在更多的疾病治疗中推广。年美国科学家开发的CBE技术,能在不产生DNA双链断裂的前提下,直接将目的片段一定范围内的胞嘧啶转化成胸腺嘧啶,实现C/G碱基对向T/A碱基对的转换。今年年初,华东师大团队发表论文,成功地利用CBE技术建立了人类造血干细胞单碱基编辑技术体系,证明CBE有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潜力,但存在编辑效率偏低、精准度有限等阻碍临床应用的问题。“我们研发的超高活性碱基编辑技术基本解决了上述问题,有望成为遗传疾病治疗的首选碱基编辑器。”李大力说。

▲前排左一为张晓辉,左三为陈亮,后排左二为朱碧云

据介绍,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晓辉,硕士研究生陈亮和博士研究生朱碧云为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李大力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刘明耀教授对本课题给予了悉心指导。该研究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等经费的支持。

NatureCellBiology

点击查看:论文、评论

来源

生命科学学院

值班编辑|陈茉菡

更多阅读▼央视聚焦华东师大专项计划,来看招办主任划重点!穿过岁月看无滤镜照!华东师大祝天下妈妈健康美丽!密集输血、持续发力……华东师大又有大动作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