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胃肠道间质瘤KIT基因突变及其预后特征 [复制链接]

1#

导读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研究表明,约90%的GIST患者的干细胞因子受体(KIT)染色阳性。因此,KIT基因突变被认为与GIST发生发展相关,主要发生在9、11、13和17外显子,其中约65%的突变发生在近膜域11外显子区域。全面的了解KIT基因突变特征,对GIST患者的靶向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日,医院(医院)病理科刘秋雨教授团队在科主任孔令非教授指导下,采用世和基因NGS检测技术,分析了95例GIST患者的KIT基因(11外显子之外)突变特征,并评估不同突变类型的预后情况,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Biomed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JCR分区2区,IF=2.)。

正文

本研究入组95例未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GIST患者,通过NGS和IHC检测,分析入组人群KIT基因变异情况。其中,80例患者携带KIT基因突变,64例为11号外显子突变,其余16例包括9例9号外显子突变、4例13号外显子突变和3例17号外显子突变。

16例KIT基因非11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中,13例肿瘤原发于小肠,3例肿瘤原发于胃窦,并且1例原发于胃窦的患者还患有结肠腺癌。从细胞形态分型来看,16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肿瘤细胞呈梭型。按照风险分层,16例患者中有2例低风险、2例中风险、12例高风险(表1)。

表1KIT基因非11外显子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基因突变特征

9例携带KIT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中,5例是KITp.-dupAY,该突变通常导致膜外KIT蛋白二聚体活化;3例携罕见KITp.SdelinsSAY突变;1例同时携带KITp.NK突变和BRAF-CCNYL1融合,患者肿瘤细胞呈旋涡状,可能是BRAF融合突变产生的特有形态,但此特征能否作为突变类型的判定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另外,9例携带9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均为肿瘤高风险(图1,2)。

图1BRAF-CCNYL1融合突变

图2携带KITp.NK突变和BRAF-CCNYL1融合的患者肿瘤细胞形态呈旋涡状

4例携带KIT基因13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均为点突变,原发灶均在肠内。其中3例患者肿瘤高风险,1例肿瘤低风险。

3例携带17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均为KITp.NK突变,原发病灶都在胃部,其中1例患者同时患有原发结肠腺癌。3例患者中2例为中等风险,1例为低风险。

总结

根据ESMO和NCCN指南建议,中高风险的GIST患者均可选择伊马替尼进行治疗。研究表明,KIT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易对伊马替尼产生原发耐药,增加用药剂量可在耐药后发挥一定疗效;13号外显子突变的致癌机制及其对伊马替尼的响应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验证;17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对伊马替尼产生原发耐药后,可转用瑞格拉非尼继续治疗。因此,全面的基因检测综合的分析KIT基因的突变信息,有助于准确评估患者伊马替尼获益情况,从而选择更优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LIUQiuYu,KONGLingFei,XUZiGung,LIZhen,XUEHuanZhou.Biomed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33(5):-.doi:10./bes..

作者:无咎审核:thinny美编:书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