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来自我的一位同学,她与她老公最近的困惑。
她是一家外企的高管,她先生则是上市公司的总经理。两人都是上海高校的硕士。
在上海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他们早早给孩子买好了徐汇区一平方价值13万的学区房,从小各种兴趣和学习班也从没落下。
然而,即便给孩子创造了这么好的教育环境,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中下游,原本以为孩子可能是晚开窍,进入初中以后会“发力”,没想到的是进初中后的成绩反而更差了。
她问我:为什么我跟我先生读书从小就不需要大人操心,自己孩子却这么学渣呢?
我想了一下,发现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还挺普遍的。包括在科学家、明星中也时常发生。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他大儿子是大学教授,但成就远不如爸爸,而大女儿和二儿子却患有精神分裂症。
著名影星成龙是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除此之外,他还热心公益事业。但是他的儿子房祖名却在年8月因吸毒被抓,并曝出已有8年吸毒史。而且在事业上的成就更是与爸爸有很大差距。
为什么父辈越出众,他们的孩子却越显得资质平平呢?
1
学霸家庭
容易出学渣?
之前有一个妈妈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家的故事。
她和她先生都是学校毕业的,她是硕士,她先生是工科博士。
她严格按照优生优育的标准,在最佳生育年龄期内怀上孩子。怀孕期间都没在外面餐馆吃过饭,生怕遇上地沟油对胎儿造成影响。甚至在怀孕三个月时,就向单位请了长假在家,每天心情愉悦,有人伺候一日三餐,自己只要负责晒太阳、散步、看电视。
最后,她如愿生了一个漂亮又健康的儿子。
然而这份喜悦没有持续太久,在孩子上小学后,她发现:自己的儿子是一个学渣。对于都是学霸的她和先生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焦虑之余,她尝试了很多方法,也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结果成绩依然没有起色。反而儿子因为熬夜太多,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导致了免疫力下降,经常感冒发烧,并且四年级就开始佩戴眼镜。
最后,她和她先生接受了现实:两个学霸经过优生优育生下了学渣。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奇怪,统计学上称之为“均值回归”。
2
均值回归
智商遗产税
清华大学的积极心理学学者赵昱鲲曾写了一篇文章《智商也要交遗产税:为什么聪明人的孩子大多没那么聪明?》,我给大家大致解释一下。
文中提到了均值回归的发现者弗朗西斯·高尔顿。这个科学家测量了对夫妻和他们的个成年子女的身高,发现孩子的身高确实与父母的身高有关,但是却并不如想象中影响那么大,甚至会不如父母的身高。也就是只能达到预期的2/3,因为会有1/3的流失。
延伸到智商中,他举了一个例子——遗产税。代入高尔顿的研究是这样的:
智商的平均值是,如果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智商都是,那么就比平均值多了30,是不是孩子就会继承这30呢?其实并不会完全继承。因为要交1/3的遗产税,也就是30里面只能继承到20,最终孩子可以期望得到的智商是,而不是。
当然,智商和遗传之间的关系不是如此粗暴的计算就能得出来。但是均值回归的这个基本趋势是不变的。
说直白一点,就是如果父母很优秀,他们的孩子确实会比普通人优秀一点,但是离父母的“优秀”,还是会有一定距离,也就是无法超越父辈。
返回看上面那对学霸父母,他们虽然优秀,但是并不能说明他们两的优秀是在同一个领域。博士爸工科强,而硕士妈可能文科强。然后他们的儿子可能就这么正好的完美避开了两者的强项,反而综合了两者的弱项,导致两个方面都不如自己的爸妈。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父母的强项领域是一样的,在遗传时,孩子也都继承了这样的学霸基因。但是我们要如何去保证孩子所生活的环境,和自己学霸父母是一模一样的呢?
就像赵昱鲲说的:本来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谁的基因更好,唯一能衡量的是你的基因和环境的契合程度。几十年前让你成功的基因,不见得在当下的环境里,对你孩子成功的促进作用还有那么大。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能够发展成什么样,还受限于环境。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牛蛙之殇》?一个68岁的退休教授撰写的。为了让外孙能顺利进入上海四大民办小学,他们一家总动员,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开始,设置了KPI考核制度,甚至细化到了每一天。
直到孩子6岁面试时,这场牛蛙战争才结束,然而是以惨烈的方式结束的。孩子不仅没有进入四大民办小学,还患上了小儿抽动症。而这个病因,也正是由于家庭的长期压力所致。
那是不是在告诉大家,别挣扎了,也别折腾孩子,就让孩子做一个平庸的人就好了?
当然不是,只是让大家接受:不要单纯以成绩的高低,来判定一个孩子优秀与否。
3
接受平凡
放下焦虑
我看过一个段子,很多妻子喜欢问自己的先生: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而先生的回答有这三种:
A哪里胖了,我觉得还好啊!
B哪里胖了,再说了,不管胖不胖,我都一样爱你。
C是胖了,你要减肥了。
面对这种送命题,很多先生都会选择B的回答方式。但是细品B,这难道不是在说:确实你胖了,但我不嫌弃。
类似的,孩子问我们:我的学习真的很差吗?我们回答:不会啊,你在妈妈眼里一直都是最棒的。
其实,胖不胖自己知道,问先生其实不过是故意寻求安慰而已。但是孩子问我们,要的却不是安慰,而是真相。不如这么告诉他们:确实我们在成绩上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除了成绩,你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比如你很有爱心,喜欢帮助别人……
就像那个硕士妈放下焦虑重新看待自己儿子后。也发现虽然自己的孩子每次考试都是甩尾巴,但是他勤劳、懂事、善良、贴心、人缘好。甚至在班级中竞选宣传委员时,获得全部票数,而落选的还都是班级中前十名的学霸。
所以,作为家长要接受孩子的平凡,毕竟如果将全世界的人看作%的整体,其中只有1%的人是优秀的,而剩下的99%都终将归于平凡。既然都是平凡人,又凭什么去鄙视平凡呢?
平凡并不意味着自暴自弃或者是努力无用,虽然我们知道哪怕努力也未必会成为那1%,但是不努力,一定会被残酷而现实的社会踩在脚下。
所以接受孩子的平凡是不将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我们希望孩子用功读书,只是为了让他们在未来有选择的权利,能够自给自足,开心幸福的生活。
毕竟,人的一生不是只有几年,而是有几十年,哪怕一开始输在起跑线上了,也不代表这一辈子都输了。哪怕一开始赢在起跑线上了,也不代表这一辈子都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