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抢救西安这座老城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编者按

娓娓道来,自始至终,字里行间带着感情深沉。作者是城区一街道办的基层工作者,观点和判断中实操痕迹极强。署名时他简单直接,其实,这是一份真挚,不加修饰的深爱,以及对生活、对民生,更是对这座城市的感情表达。这些年,夸夸其谈、故弄玄虚的城市改造论调听见很多,然后,我们就见到了车窗外的现状。借助重要发展窗口期,西安一些地方是需要痛定思痛了,尤其老城。

前些日子,因为一些事情乘车由南到北穿城而过,浮光掠影几眼窗外,有些惊讶。所经之处,令人不胜唏嘘、扼腕......

车刚过盛名的新晋奢侈品地标SKP,就看到曾经傲首西安乃至西部地区的“高大上”世纪金花(南门店)已关张。

进了南门,一路上西安百货商厦、海大商厦、文物大厦、蒙娜丽莎以及西贝莜面、KFC等主力店几乎全是歇业闭店,曾经的开元百货现在的银泰百货(钟楼店)门前勉强有些喧闹。

没有走正在修地铁且改造经年的东大街,顺着盘道绕行西华门---新城广场---解放路。今年盛夏感觉提前了一个月,白花花大太阳地里,除了一众商业综合体、商务楼留下的阴影外,开业没两年的群光广场已经闭店。

悦荟广场、苏宁广场、民生百货和万达广场一个个门前冷落。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古城土著,即使考虑到疫情的冲击,考虑到西安多城市中心分流的客观影响,老城内的景象也实在让人恓慌得不行。

关于老城复兴的问题,老城如何定位的问题,十多年来,学界大咖、专家高官、富商巨贾、国际友人皆有自己的看法,也开出了各自的药方。

比如,城墙内彻底复古,不通车、跑马车;

比如,城墙内搞成博物馆,主要做旅游;

比如,城墙人口继续外迁,降密度、保护好老城......

今天不谈对错,不戳是非,只谈谈一个土著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因为工作原因,对皇城复兴和老城内的问题,观察思考、对比反思,有十几年了,思绪从来没有间断过。鄙以为,老城内或者皇城首先的问题是要活下来。活下来,才有可能复兴,这是一个逻辑关系,不需要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

为啥?因为,老城的人老了,老城的人越来越少了.....

由于古城保护导向和政策限制,城墙内不允许开发住宅,比起商业综合体来,写字楼开发又费钱费心费力,属于投资回收慢、出力不讨好的类型。

所以,老城一是住不成,或者住着不舒服;二是除了消费,就业机会少,好企业也没剩多少;三是老旧街区改造,更多的原住民流出城外。

于是改造着、改造着,你就发现,好像脉没号对、方子没开对,聋子治成了哑巴,老城把根儿给改没了。

什么是根儿?就是老西安的烟火气,这些烟火气随着拆迁改造和人口外迁,慢慢消散了,留下的老街区也因为住宅和房屋的陈旧,无法满足现代家庭生活的基本要求,逐步成为外来流动人口和陪读家庭的暂居栖身之所。

以至于老街区普遍进入因人口老化、流动化而来的衰退中,比如曾经人潮如织的解放路,曾经夜市圣地的东新街,曾经百家菜香的建国路......

老城还有明天吗?确实不那么乐观,但也还可以抢救一下。

一个院落、一个街区、一个城市的生命活力,其实源于里面居住的人,说得专业点,就是小到一个院落、一个街区,大到一个城市,她的生命周期就是里面居住生活人群的生命周期。

要是里面的人老了、弱了,再新的房子、再新的社区,也是老的,也是要逐步衰落的,这是结构使然、周期使然。

那么,如何抢救一下?

一是写字楼要盖

在目前城墙内不让盖住宅的框框下,人口更新就是个死结。本身供大于求的商业综合体是个泥菩萨,有也只有写字楼能够有效对冲城墙内人口密度不足、人口结构老化的死结。

能让周一到周六,早9:00到晚9:00有年轻人或者说处于成长周期、上行周期的人群在老城内发挥添砖加瓦的“补血包”作用。要救命,就一定要先输血。

作为发展都市产业和吸纳就业的高效容器和连接器、交换器,写字楼是街区和城市得以活下去的动力之一。必须得规划建设一批满足现代及未来发展功能需求的写字楼并推动“商改办”,为老城注入更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和就业机会,这样才能使老城这个滋养西安“九宫格”的“城市母体”,逐步焕发活力、释放独有的城市价值。

二是街区要有纵深

城墙内的商业长期以来一直是线状分布,传统的东南、西北大街和解放路全是一字摆开,缺乏纵深,没有形成有点、有面、有板块的街区经济。

独木不成林,说得潮流一些,就是没有形成产业生态。

商贸零售业态,即使在城市单商业中心时代,也需要周边多种因素的支撑,比如常住人口居住密度、企事业单位数量等等。“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商业零售一枝独秀的繁荣时代,恰恰遮掩了我们观察思考周边生态的耳目。

再说,商业零售和城市单中心时代已经落幕,不考虑街区产业生态的修复,老城复兴依然是缘木求鱼、不得要领。

三是要用有机更新

城市说到底,是有血有肉的有机体,城市的文脉与灵魂一直就活在她脚下的土地里,展现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土著的日常生活里。

城市所有新鲜有趣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本土地里“长”出来的,与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土著有着天然又隐秘的“血脉”联系。

如果说以往的拆迁改造好比切除坏掉的地方,装上个义肢;有机更新则好比综合运用干细胞、人工骨骼、基因重组等生物工程技术,尽可能让坏掉的肢体重新恢复生机。两种模式,一个简单粗暴,一个精密再造,技术水平和操作难度可是云泥之别,有机更新也确实需要足够的情怀和耐心。

有机更新就是要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保留住人与土地的情感关系,而保有持续自发的内生动力。这方面最好的案例,近得有成都宽窄巷子,远得有广州永庆坊,最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还是英国伦敦国王十字区域有机更新。

(成都宽窄巷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是要让人能住下来

老城无论从文化意义,还是从城市功能角度,核心都应该是“用,而且好用”。

就算从文化旅游和古城保护的框架出发,烟火气息浓郁、活着且有现代活力的老城才是正解,毕竟国内外游客来西安的目的不是瞻仰、凭吊“古城遗容”,而是体验传统与现代交融,古老而又年轻的“古城”,要看的是“活”着的古城。

再说老城有着大西安最精粹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资源,有着最浓郁的西安精神和中国文化象征,积淀已久的城市底蕴和价值远远没有充分释放彰显。

来,进城住!

不仅是商业考量、城市价值考量,也更是西安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考量,西安永远因西安人、中国人而活着。

说一千、道一万,老城必须抢救回来,必须“活”出新精彩,根本还在于规划理念或者规划指标服务于需求、服务于人的生活、服务于城市的可持续自更新性。

趁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十四运的浩荡东风,下功夫重新厘清老城的功能与方向,已经十分必要而迫切。西安“老城”,就算“老”,也得是“老而弥坚”“老当益壮”,始终充盈流动着生机活力的“老牌”国际大都会!

西京杂记撰稿:妞妞她爹

图片:8:35分索罡

编辑:撞撞Cindy

责编:唐代方秉蕳

特别声明:西京杂记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合作请后台留言申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