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5/5599614.html交融与排异:《水浒传》人物的文化“基因图谱”演讲人:陈洪演讲地点:人民文学出版社朝内文学讲座演讲时间:年12月解题首先从“基因图谱”说起,基因就是通常说的遗传因子,是生物科学的一个概念。第一,基因是最基本层面上的构成;第二,基因代表传承,父系、母系的基因通过一种组合产生新的生命,传承其来有自。基于这两个意义,我们借用文化基因,分析文学人物的基本性格:它是怎么来的?可能来自作者的奇思妙想,也可能不完全是。有一种基因分析方法,是对排列构成进行分析,往往就用“图谱”这个词。我们因此借用“图谱”来分析《水浒传》中一些重要人物形象性格的构成,探究作者当初可能从哪儿受到启发或影响,其所塑造的形象来源何处?来源是一个还是多个?这些来源之间是相辅相成还是出现了不兼容的情况?对文学形象的文化基因图谱分析,就此展开。交融,意指不同的源头发生了很好的融合,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特殊的个性化形象。排异,是说来源的源头有点问题,因为某些因素可能导致它们不能够很好地融合,进而出现问题。大家都能理解,即便是名著也并不意味着十全十美。比如《红楼梦》可谓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但存世的《红楼梦》并未写完。前几年一度流行从秦可卿的形象分析小说中意图暗示的众多阴谋(这种分析站不住脚),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正是因为作品本身存有漏洞。所以,我们借助基因图谱分析人物形象的来源、多源头之间的关系,分析创作的成败得失,这样可以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作品。陈洪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任《文学遗产》《天津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编委,《文学与文化》主编,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研究领域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明清小说、文学与宗教等诸多方面,著有《结缘:文学与宗教》《中国小说理论史》《金圣叹传》《六大名著导读》《漫说水浒》等。勇侠、狂禅花和尚先讲交融。我认为,《水浒传》中完全成功的交融例子是花和尚鲁智深。《水浒传》有好多优点,比如故事情节吸引人,还有一些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揭露,对当时昏君佞臣的批判;但最主要的是,它写出了若干前所未有的非常生动的文学形象。古人评论《水浒传》,说它写了个人便有种模样,这是夸张之语,但是它的确描写了一二十个给大家留下印象的人物,其中又有五六个历久不磨、真正让读者过目不忘的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形象,比如:武松、鲁智深、李逵、林冲、宋江等。一般提到鲁智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勇武、侠烈,但今天我们解说的重点是鲁智深的狂禅。《水浒传》的故事有一个长久的传播和丰富的过程,在小说史里叫世代累积:从南宋开始就有相关的故事,到了元代的元杂剧,水浒戏是一大块,后来才发展到了《水浒传》。《水浒传》成书究竟是在元末明初还是明正德嘉靖年间,尚无定论。早期的水浒故事里,鲁智深的形象很简单,就是僧人鲁智深加入梁山队伍。元杂剧里的鲁智深也不相同,比如《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中,鲁智深还会搞点“小资情调”。到了《水浒传》,鲁智深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侠、勇、烈。有文学观点认为,《水浒传》里最能给读者带来温暖和力量的形象首推鲁智深。他三拳打死镇关西,从母题的意义上来说,接近于英雄救美,且不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英雄救美,鲁智深是纯粹的路见不平——目睹一个流离他乡的女子金翠莲遭遇欺侮、霸占诸般悲惨,却还要被勒索、榨取,鲁智深激于义愤拍案而起。起初鲁达(鲁智深当时的俗名)并未想打死镇关西,只是想救走父女二人,对镇关西施以惩戒。可是他拳头力量太大,只三拳就痛快淋漓打死恶霸镇关西,就此惹下官司,只能落发为僧避祸江湖。清初刻本《水浒叶子》。光明日报记者杜羽摄/光明图片侠,就是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社会正义的人,有担当、有热血。这样的基因在此前水浒故事里的鲁智深身上是看不到的,但是在《水浒传》诞生之前的《西厢记》中是可以看到的。文学史上的“西厢”有两个本子,即“董西厢”和“王西厢”,这两部“西厢”里面都有一位勇武的和尚。先看“董西厢”里的法聪和尚。故事里一个强徒孙飞虎率众来抢民女崔莺莺为妻,这时张生要出来做好汉,但张生只是有个姿态,他没有力量,关键时刻法聪和尚挺身而出,说自己并不是真要去动武,而是去敷陈利害,使逆徒不再奋武作威。然后法聪和尚冲出去,跟孙飞虎大打出手,并最终战胜了孙飞虎。尤其值得注意的细节之一,是法聪和尚手中的武器是一根六十斤重的铁棒。再看“王西厢”,它跟“董西厢”实际是传承关系。“王西厢”里也有一个勇武的惠明和尚,在关键时刻出来解围。惠明和尚除了跟孙飞虎作战,还有两个特点:一是他平素不守庙中清规,“平日里总是要吃酒厮打”,有酒瘾且有闹事的行为;二是口腹之欲很盛,不太守戒律,“这些时吃菜馒头委实口淡”。而在《水浒传》中,鲁智深行路途中遇到桃花山周通率众强抢民女为妻,他打抱不平挺身而出,跟受害人家属说的是由他先向强徒“说因缘”来敷陈利害,促使强徒回心转意。这个小情节其实与鲁智深前后形象不是很契合,但是作者特别写出,体现出鲁智深跟李逵的不一样——该有心眼的地方,鲁智深是有心眼的。随后鲁智深跟周通大打出手,打败了周通,且鲁智深使用的武器是六十二斤铁禅杖。《水浒传》还专门表述了这根禅杖的由来,是鲁智深去打造趁手兵器,本来他要打八十一斤重的禅杖,铁匠劝他说八十一斤太重使用不便,最合适的是六十二斤,于是鲁智深就以六十二斤铁禅杖为兵器。如果没有“董西厢”,这段禅杖来历只是一个小桥段,但是“董西厢”毕竟写了法聪和尚以六十斤铁棒为武器在前,《水浒传》特别交代鲁智深打造六十二斤铁禅杖在后。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两段故事中间存在某些蛛丝马迹。此外,《水浒传》中描写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吃醉了酒与全寺僧人为敌,然后还说“这几日又不使人送些东西来与洒家吃,口中淡出鸟来”。吃酒厮打、口腹之欲,和“王西厢”中的惠明和尚也有相似之处。假如只有一两点相似,可能是偶然,可是同写一个勇武和尚,竟有如此多相似点,至少说明《水浒传》作者在创作鲁智深时受“西厢”作品影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且这种可能性还较大。鲁智深还有另一面,即“狂禅”。《红楼梦》在无形层面引入佛教内容,有多处写到禅意,其中有一段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玉、宝钗、黛玉斗机锋,表达自己对禅的理解。起因是在台上演鲁智深故事时唱了一段儿《寄生草》:“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薛宝钗认为这里面有无穷的禅意,尤其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宝玉不太理解,宝钗为其解释,宝玉听后喜欢得不得了,回来就借题发挥自己写下偈语。《水浒传》最有名的评点本有两种,其中一种是李卓吾的容与堂本批语。《水浒传》的版本有繁本和简本两大系列,现在通常我们读的都是繁本。繁本中最完整的、早期百回本就是容与堂本。容与堂是杭州一个出版商的堂号,这个本子上有李卓吾的批语。关于此本批语到底是不是李卓吾的,学界争论较多。四五十年以前,大多数认为是伪托的;年,我写了一篇小文章,论证容与堂本的批语是李卓吾的,而且在理论价值和对作品的理解上都达到相当的高度,把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提高了一大截。李卓吾对《水浒传》的评点非常有影响,稍后些的一位文学家借读者之口说《水浒传》之精彩,大家原本皆知,但是感觉虽有却说不出来,直到看了李卓吾评点方才明白《水浒传》好在何处。李卓吾评点说:“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作,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前面是贬低,吃酒打人,干了很多不守规矩的事情;后边两条,一条说佛性是完全的、不是虚伪的,第二条是结局修成正果了。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结局最好者之一,他立下大功又看得透彻,不去做官,住在庙中,忽然佛性朗澈,安详涅槃。《水浒传》第回写鲁智深换了一身御赐僧衣,又问寺内众僧讨来纸笔,写了一篇颂子。当中坐下,“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鲁智深所写为:“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不修善果,杀人放火,最后却成佛。此语中有两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