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伯鲁,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认识科学技术本质、特点、体系结构、发展规律及其在社会演进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总观点、总看法,科技观已经成为人们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观及其结构
从科学技术史看,科学与技术是源流、属性和功能各不相同的两种文化形态。科学面向未知事物,是理性传统的产物;技术面向“未行”事物,是工匠传统的产物,远比科学的历史更为久远。近代前,科学与技术基本上处于相对独立的并行演进状态,彼此之间较少沟通交流。近代以来,在资本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互动交流趋于频繁,协同共进。进入20世纪以来,在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进程中,两者日渐融合,出现了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形态——科学技术,简称为“科技”。
科技观就是科学技术形态、流变及其社会功能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随着科学技术的演化,人们的科技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展现为一种历时性结构。同时,科技观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关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属性、体系结构与演变规律的观念,通常被称为“内观”;二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以及与社会诸领域互动关系的观念,往往被称为“外观”。“外观”以“内观”为基础,是后者的延伸、拓展和补充;两者相辅相成,互动并进,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技观,即形成一种共时性结构。
科技观的形成与认识路径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扩张,人们对科学与技术现象及其社会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19世纪中后叶,是第一次技术革命向纵深推进、第二次技术革命酝酿萌发的历史时期。此时,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也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一大批新兴学科门类。这一时期的科学与技术成就以及所形成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使科技观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当然,科技观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发展而演进的。一百多年来,人们从各自所处时代或地域的科学技术成就与认知背景出发,观察、分析和探究科学技术的新属性、新特点及其社会功能,进而分化衍生出各具时代、地域、流派或个性特色的科技观的诸多具体形态。从微观层面看,科技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并存着多重历时性结构与共时性结构,以及血脉相连、分化融合的复杂演化轨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作为新科技革命的轴心,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目前正在从以微电子和互联网为标志的初级阶段,向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代表的高级阶段迈进;同时,以基因工程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也风生水起,促使人类社会从信息科技时代走向生物科技时代,迈向科技创新的崭新时代。当今科技发展呈现出加速化、综合化、集团化、产业化、全球化趋势,以及科技与人文交融、科技与社会互动等一系列新特征、新态势,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人类社会已步入全面深度科技化的崭新时代,迫切要求改变过时落伍的传统科技观。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科技观源于人们对科技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概括,反过来又引导着现实的科技实践活动。因此,只有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直面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活动、最新成就以及丰富鲜活的社会科技化进程,才能从中窥探和发现当代科技发展所展现的新属性、新特征、新机制、新规律等。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内生变量和众多社会现实问题的交汇点,对科学技术发展及其所催生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