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是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财富,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是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富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地方考察时遍访革命故地、红色热土,反复叮嘱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要融入“土味”、“乡味”、“泥味”,从而提高红色资源“塑造力”,打造地方红色文化品牌,赓续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要融入“土味”。每个地区在其发展变迁都会形成个性化的风俗习惯,传承红色基因要将本地特色与红色资源有机结合。讲好“土”话,寻找“红色民嘴”,征集一批熟悉历史、擅讲红色故事的老同志、志愿者等担任“红色民嘴”,为群众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红色故事。深掘“土”故事,走访本地党史专家和知情人士,拜访革命前辈,力争从他们的经历中摸清摸透每一处红色资源的“前世今生”,充分挖掘红色故事,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土”故事背后的红色精神。用好“土”方法。将红色基地列入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教学点,以感悟“红色传承”现场教学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将红色电影大银幕搬到百姓家门口,把红色歌曲、红色口号唱响田间地头。分享红色“土”故事,树起鲜艳醒目的雕塑,塑造精致生动的革命烈士浮雕,搭建红色故事走廊,生动再现战争年代人民踊跃参战、争上前线的光辉历史。用多种表演形式为载体再现党的奋斗历程等,使红色故事融进群众日常生活,让红色基因融入百姓精神血脉。
用好红色资源要融入“乡味”。用好红色资源要突出“红色”引领作用,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现地方“乡味”,方能彰显红色精神的时代意义。依托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围绕“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让“红色元素”融入到乡村产业的每一个“细胞”,演奏乡村振兴与红色资源同频共振的“红色乐章”。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之间,在革命斗争年代,大别山百万军民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永垂不朽的大别山精神,这是我党珍贵的红色资源,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六安瓜片生长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一带,是徽茶代表之一。当地在推动六安瓜片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利用大别山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茶园游览观光、茶叶采摘与红色资源相结合的文化旅游,不仅激活当地的“红色经济”,也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火热局面的形成,更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折射出更加璀璨耀眼光芒、迸发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
赓续红色精神要融入“泥味”。红色资源背后是“人民”二字,只有做身沾“泥味”、脚下有“泥印”的“实践者”,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公仆”焦裕禄治理“三害”,造福一方,为兰考县送去“千顷澄碧”;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共产党人以实干苦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秉承“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初心,俯下身子履职尽责,走进泥田,走近群众,将身上的“泥味”留在锻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上,将脚下的“泥迹”印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上,增进与群众的深厚情谊,将红色基因的印迹深深镌刻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
来源/作者:原创汪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